(来源:中规院风景院)
2025年3月13日,《场景营城:理论与实践》书籍及《中国主要城市公园评估报告(2024年)》发布会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召开。
与会嘉宾合影
随着国家发展迈入新阶段,园林绿化作为规划建设体系里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发展转型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如何构建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是每个城市面临的关键问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依托深耕行业数十载的实践经验,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交出了立足国情、引领创新的“中规答卷”。
《场景营城:理论与实践》一书,历经数年精心打磨,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心血,终于迎来发布时刻。这本书从理论的高度深入剖析场景营城的理念内核,构建起系统的框架体系;同时在实践层面,通过丰富的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展示了场景营城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的多元应用,为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指导。
《中国主要城市公园评估报告(2024年)》,则是基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期以来对我国主要城市公园服务及周边活力的持续跟踪研究精心撰写而成。报告凭借详实的数据、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国内36个主要城市公园的现状进行了精准画像,客观呈现了全国主要城市公园与人口密度、居住区分布、POI密度、城市地表温度等相关因素的耦合特征,深入考察了公园在激发社区活力、促进社会交往、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等软件方面的表现,精准洞察城市公园发展的短板与潜力所在,为城市公园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决策依据。
发布会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杜宝东、副总规划师彭小雷主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李如生、中国公园协会会长刘佳福、住房城乡建设部园林与社区处副处长汤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忠杰参加了新书发布和报告揭幕仪式。来自江苏、浙江、河北、山东、福建、安徽等六省,以及北京、广州、成都、杭州、济南、泰州、张家界等城市园林绿化相关主管部门的领导,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公园协会等行业学协会的专家,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领导,以及戴德梁行等咨询机构的领导、嘉宾等100余人莅临发布论坛。发布会包括领导致辞、联合发布、新书分享/报告介绍、主旨演讲和圆桌论坛五个环节。
发布会现场
领导致辞
王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王凯院长围绕“以人为本”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理念,系统阐述了研究成果的核心理念与实践意义。他指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以经济实力与生活品质协同共进为核心的高质量阶段,两项成果均贯彻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场景营城从空间场景创新角度激活城市活力,年度报告则通过科学评估体系为公园建设提供量化指导。中规院连续四年发布该报告,累计形成覆盖人口分布、居住区密度、城市热环境等多维度的耦合分析模型,推动城市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转型。未来,中规院将深化专业研究,联合地方政府与社会力量,探索智慧园林、生态修复等前沿领域,强化公园的生态服务、文化传承及经济带动功能,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提供“中规方案”。
刘佳福
中国公园协会会长
刘佳福会长认为,报告探索了公园与城市功能融合的新路径,例如通过周边区域活力评估,推动交通、商业、文化设施与公园的协同布局,提升市民获得感与幸福感。刘会长呼吁各地结合实际情况,以评估报告为科学工具,针对性地优化公园布局与服务能力,并深化“场景营城”实践,例如打造全龄友好型公园、植入智慧化设施、发展“公园+”新业态(如文旅融合、生态教育),为人民群众创造更优美、便捷、包容的城市环境。
联合发布
主持人 | 杜宝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李如生、中国公园协会会长刘佳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园林与社区处副处长汤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忠杰共同为《场景营城:理论与实践》和《中国主要城市公园评估报告(2024年)》揭幕。
新书分享 / 报告介绍
主持人 | 彭小雷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高飞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
园林城市与景观规划研究所所长
高飞所长对新书《场景营城: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分享解读。当前中国城市发展面临从“经济效率优先”到“人本价值引领”的深刻转变,本书以“人本化”为核心导向,系统梳理了场景理论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创新实践与理论突破,为城市管理者、规划从业者及公众提供了一套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行动指南。本书首次提出“场景营城”的完整技术框架,涵盖战略思维、品牌体系、营造方法、实施机制等四大维度。在方法论层面,创新性地界定了两类空间尺度:一是以“10-15分钟步行圈”为载体的场景化片区,二是以“3-5分钟步行圈”为核心的代表性场景节点。通过“生态塑形、形态宜人、业态融合、活态运营、神态动人”五维营造法则,将抽象的文化价值观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空间体验。
在实践层面,书中以重庆、江苏等地的项目为例,展示了场景理论如何贯穿“规划—设计—运营”全周期。这些案例表明,场景理论不仅适用于城市核心区,更可延伸至乡村聚落、工业遗存等多元空间,通过在地性与原真性保护,培育地方文化认同。
刘宁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
城市绿地与生态规划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主要城市公园评估报告(2024年)》立足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和推动城市更新、落实百姓园林的目标要求,选取全国36个主要城市,通过全面开展对城市公园的大数据评估与对比分析,客观呈现了全国主要城市公园与人口密度、居住区分布、POI密度、城市地表温度等相关因素的耦合特征。
该《报告》已在我院连续发布四年,通过四年的积累梳理、总结当前全国重点城市公园的发展特征与规律,在传统公园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分类细化公园绿地服务覆盖、明确公园绿地供给与人口空间分布的关系,通过可量化、可感知的指标数据,查找城市公园布局不均、供给不足的问题;同时,积极探索公园与周边区域活力的耦合关系,推动城园一体化建设;通过城市公园及其周边区域的遥感数据、空间大数据对比分析与评估,客观呈现全国主要城市的公园空间格局、规模大小与温度影响变化的耦合特征,揭示了城市公园在夏季降温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系统化的公园评估,指导城市公园高质量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未来,《报告》将持续推进和完善公园绿地在生态服务、安全韧性、健康游憩等方面的评估,充分发挥城市公园的多元价值。
主旨演讲
李如生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
李如生理事长以“人民城市为人民”为核心,提出风景园林行业需通过生态韧性、经济活力、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机制创新五大维度推动高质量发展。生态韧性方面,他强调城市绿地系统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需通过蓝绿空间网络抵御洪涝、高温等自然灾害,并依托生物多样性保护(如小微生境修复)提升城市气候适应能力。经济活力层面,他指出园林应成为城市消费升级的载体,通过“公园+商业”“公园+文旅”等场景创新激活内需,并探索“园林品牌效应”提升土地价值。社会服务领域,呼吁聚焦“全龄友好”,以大数据分析优化社区公园布局,完善适老适幼设施,并推动数字化技术赋能健身、自然教育等多元需求,将公园转化为“家门口的幸福空间”。文化传承角度,报告提出需系统性保护历史园林遗产,同时以当代精品园林讲好中国故事,将文化符号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使其成为“可体验的国家名片”。机制创新方向,他建议突破传统规划束缚,推动用地功能混合、民间资本参与,并借助智慧园林、碳汇计量、垃圾资源化等技术革新构建行业发展新范式。李如生理事长强调风景园林行业需以“百姓需求”为原点,通过跨界融合与韧性设计,实现从“生态底色”到“活力载体”的转型,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
杨保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杨保军理事长提出,城市更新已从“空间改造”转向“场景再造”,需以人本需求为核心理念,通过文化赋能、业态创新、多方共建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其核心观点与实践路径可概括为三方面:
1. 从“物质空间”到“精神场域”的范式转换。传统城市更新聚焦物理空间改造(如建筑修缮、基础设施提升),而场景营造强调 “文化基因+生活方式”融合。这种转变要求规划者从工程思维转向“生态塑形、业态融合、活态运营”的系统思维。
2. 新经济驱动下的场景创新逻辑。报告强调,城市竞争的本质已从土地、资本转向人才与消费力的争夺。提出“三力模型”:文化感召力:挖掘在地文化符号;业态创新力:通过大数据分析差评痛点,定向引入小众品牌;运营持续力:政府主导基础设施,专业团队策划运营,形成“公共投资撬动市场参与”的良性循环。
3. 多元共治的协作机制构建。以重庆戴家巷更新为例,揭示成功的场景营造需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协同作用。
杨保军理事长强调,城市更新中的场景营造本质是价值观的空间化实践,需以文化认同激活空间价值,以数据洞察驱动精准供给,以共治机制保障可持续运营,最终实现“让老城市讲述新故事,让新空间承载老记忆”的人城共生图景。”
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
论坛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副院长吴岩主持,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大玉,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总工程师何显松,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副局长唐宇力,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贾建中,山东省园林绿化行业协会会长李端杰,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吴军,广州市林业园林局规划设计处处长徐清燏等几个省市的行业主管领导和专家,围绕“场景营造、公园绿色惠民、城园一体、绿色发展”的主题,从系统规划(多层级绿地网络与智慧管理)、人本服务(全龄友好场景与市民共建)、生态价值转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低碳技术应用)及共建机制(政企社协同与标准创新)等几个维度,探讨了场景营造、城园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为城市公园高质量建设提供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