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近年来,全国各城市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为指引,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着力开展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品质。
微型花园,也称微型绿地、口袋公园、社区花园等,是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园林绿地服务公众的重要形式,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绿化景观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也是提升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各地相继完成了一大批精品项目,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为总结城市微型花园建设的成功经验,持续推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建设,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建设和治理水平,应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安排,中国风景园林会开展了城市微型花园建设研究工作。依托《风景园林》杂志社和相关单位,进行了优秀案例征集。
在汇总和研究各地案例的基础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将利用微信公众号择选优秀案例进行展示,以更好地宣传城市微型花园建设成果。
上海社区花园实践和参与式营造探索
(二)
背景
伴随着城市大规模高强度的空间开发和生产,大面积单一的功能区使城市逐渐失去活力。上海作为中国高密度城市的代表,近年开始探索如何在城市扩张速度放缓以及中心城区绿色开放空间增量骤减的情况下,实现城区环境的宜居和城市的可持续生长。此背景下,社区花园(community garden)系列微更新与社区营造相结合的理念和实践逐渐被公众和基层政府所接受。社区花园能够创造功能复合、形态互补的空间以满足活动和体验的多元需求,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收益,同时又降低了商业高密度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它也对可持续发展、社区营造、自然教育等领域有着积极的作用。
2014年至今,四叶草堂团队先后在上海建成超过110个社区花园,这些花园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以社会组织为纽带,链接社区自治组织、志愿组织、企业团体的力量,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合作的共建共管关系。
四叶草堂团队参与建成的上海社区花园
本文选择同在上海市杨浦区,分别由企业支持的“公共开放街区型”——创智农园和街道支持的“住区内部自治型”——百草园作为典型案例,对比社区花园在城市开放空间和住区私属空间不同的发展模式,探讨在当下中国高密度中心城区中的社区花园营造策略,为城市社区花园的多元参与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 住区内部自治型社区花园:百草园
1. 项目背景
百草园(一期)占地200m2,位于杨浦区四平路街道鞍山四村第三小区(以下简称鞍四三)内,是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密集型居住区,同济大学与杨浦区四平路街道联合建设景观提升与社区营造基地,街道提供低碳社区建设立项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四叶草堂设计并提供运营管理支持,居民共建共享的模式共同完成。
百草园鸟瞰图
2. 公众参与式设计营建
在社区调查和社区营造过程中,鼓励居民把自家植物带到花园与大家共同分享。在了解到社区缺少民主沟通平台之后,设计团队与居委会共同着手建立内部议事平台,组织从街道到居民的各层会议,听取大量的居民的声音。设计团队在设计改造方案的过程中,由“小小景观设计师”进行现场创作,这既是一次儿童艺术活动,更是给予儿童表达诉求的权利。设计团队基于广泛的调研基础和专业技能,不断深入社区与居委干部、社区积极分子沟通并进行方案的调整。最后将百草园功能定位于满足居民休闲活动,亲子互动和自然教育的社区花园。
居民在沟通对话中,逐渐形成了社区主人和社区共同体的意识,开始认识到社区土地、社区情感背后的价值。在自身参与设计建造中,社区居民逐渐了解和认可社区花园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花友会也在百草园营造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会长梳理了花友会名单,统计每个人的空闲时间,结合他们各自的特色特长以及各个施工阶段所需要的主要能力,制作出施工排班表,组成了浇水施肥组、捡拾垃圾组、整理花园组等。花园的动工以及花友会的号召,带动了更多小朋友和成年人的共同参与。虽然没有施工经验的居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建成了施工队,但不到一星期就能完成的百草园,大家普遍认为参与的意义远比效率重要。
小小志愿者参与种植栽培
百草园
3. 可持续参与式运营
除了花友会给花园的赋能,百草园在多次的活动中也形成了小小志愿者团队,成立了公共的微信群来讨论花园值班,探讨关于和老年人活动空间矛盾、社区养狗等问题,这些超越花园空间的讨论,加深了孩子们对社区以及社会的责任。目前,小小志愿者团队社群有40余位成员,能独立完成给蔬菜搭架子、浇水、施肥等日常运维技术活动,组织中秋灯谜会等社区活动,成为社区营造和花园管理的活跃力量。百草园和打虎山路小学合作将百草园作为学校的自然教育基地,并与抚顺路363弄芳园实现了活动资源共享,拉近了邻里的互动关系。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 小志愿者们可以学习基本的园艺技能,期间已逐渐形成小志愿者和家长的主动发起与积极参与的空间管理机制。
百草园社区活动的空间分布
夏日市集活动
百草园系列活动
三 总结和展望
1. 社区花园实现要素
社区花园的建设目标是让城市居民参与到公共空间的建设中,拉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避免以传统资本为导向的绿地景观建设。以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的两类社区花园的基本概况如下表所示,针对这两类社区花园有3个核心的要素需要确定:
土地权属的确定:街区型社区花园面积相对较大,周边用地性质较为综合复杂;住区型社区花园面积相对较小,土地所有权是全体业主,由居委会或业委会管理。
资金预算的到位:街区型出资方一般是政府和企业,一般是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来运营管理。住区型有两个重要资金渠道,一是街道出资;二是业委会使用自筹金或是自治金建设。
营造主体的分工:街区型花园一般是由出资方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来运营管理;住区型社区花园则可以以居委会、自治组织或者社区积极分子来作为主导进行运营管理。
2. 社区花园的建设和管理模式选择
创智农园和百草园的实践表明,社区边界越模糊,人口构成越复杂,社区花园内容越丰富,营造之初的参与度越低,反之亦然。公共街区型社区花园适用于由政府或者企业出资、位于城市开放街区中的社区花园,拥有更大的面积更复合的功能;住区自治型社区花园适用于由街道出资或者社区自筹、位于居住区内部自治的社区花园,拥有更高的居民参与性和自治性。
创智农园面积较大,管理内容较为复杂,已经形成一些社区自组织,需要依靠良好的运行机制来培养参与者的自治意识。百草园目前的两个自治组织正在逐渐形成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在建立社区协商议事机制、监督执行和制定评价效果的标准等方面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实验探索。
3. 社区花园的激活与可持续运营
社区空间营造的过程,也是社区凝聚力营造的过程。公共空间是公共生活方式培养的空间载体,也是基础,在公共空间的维护过程中结合公众的兴趣爱好,组织自然教育或者社区营造的主题活动,对社区居民进行再组织和再培训,挖掘社区达人,建立社区内部的人才库,鼓励让居民去影响居民。城市公共空间中参与人群的多元化意味着稳定的社区关系,可以通过以下两点来培育:1)挖掘社区达人,培育兴趣小组,这类人可以称之为“社区达人”或者“社区领袖”;2)多方合作社区培力,社区营造活动借助公众关系的议题,在高校、企业、政府和居民之间搭建沟通的平台,激发居民积极参与的兴趣是其发展的根本。社区花园可持续运营的基础是形成拥有自治能力的群众社团组织,社团数量越多、活动内容越丰富、管理制度越规范,包容性就越大,居民的参与性就越高。
4. 从空间建设到绿色自治
空间的核心是人,站在使用人群的角度、通过改变社区生活方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使社区民众对空间产生情感并有内在的参与动力,这是社区花园拥有可持续生命力的关键。从参与设计到在地营造,再到维护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实施,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逐渐成为公众日常生活有机的组成部分。
以上海社区花园为代表的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已发展成为以绿色空间为切入口、由专业社会组织发起、政府政策支持下,以居民为主体的多元共治共建共享模式。在上海快速形成的以绿色空间社区参与式互动为主题的社区自治版图,体现了从单一的城市绿化面积的覆盖向综合的社区自治秩序的转变,显示城市绿化过程由政府主导向居民自主的转变,城市绿化的维护从政府和单位包干到居民自发参与的转型。
2021年3月22日转发自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