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第十三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在长沙盛大开幕
日期:2023-04-16 18:03
阅读:5609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第十三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

2023年4月15日上午,第十三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在长沙北辰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开幕。本届年会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湖南省风景园林学会等单位承办,得到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长沙市人民政府支持,会议主题为“美美与共的风景园林:人与天调 和谐共生”,共有来自风景园林及相关行业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媒体等2000余人报名参会。

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生态保护治理、绿色低碳发展、城市更新、乡村振兴、高品质生活创造等目标和行动,交流研讨风景园林最新理论成果与实践创新,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理念、策略和路径,展望未来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趋势和思路。

大会现场

会议期间举行大学生设计竞赛获奖作品展览

开幕式

15日的开幕式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贾建中主持,贾建中副理事长热烈欢迎所有与会人员的到来,他表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于2022年底选举产生了第七届理事会,而这次年会是在新理事会带领下召开的第一次行业盛会。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李如生,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蒋涤非,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唐道明,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副部长许光洪,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主席布鲁诺·马库斯(Bruno Marques),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杨宏毅,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瑰曙,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王翔、王磐岩、朱祥明、张勇、金荷仙、夏颖彪、廉国钊,学会监事长高翅、副监事长王香春、监事吴桂昌,学会秘书长左小平,第六届学会副理事长郑淑玲、强健、周如雯等。 

李如生理事长、蒋涤非副省长、许光洪副部长、杨宏毅副司长、王瑰曙书记、布鲁诺·马库斯主席分别作大会致辞。领导们在致辞中表示,过去三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积极成果。风景园林人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风景园林行业应大力推动绿色休闲空间建设和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等惠民举措,推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应持续发挥全国优秀学会的标杆作用,汇聚风景园林界的专业人才,不断推动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完善风景园林标准体系,搭建学术交流和研究平台,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我国风景园林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本届年会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治理、绿色转型发展、城市更新等目标任务,交流研讨风景园林最新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展望未来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趋势和思路,发挥风景园林在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贡献。

致致辞嘉宾

李如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


蒋涤非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许光洪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副部长

杨宏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

王瑰曙

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布鲁诺·马库斯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主席


主持人

贾建中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大会报告

开幕式之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原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主席詹姆斯·海特(James Hayter)、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朱祥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成玉宁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朱育帆教授、湖南省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沈守云分别作大会报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监事长高翅、副理事长王磐岩分别主持大会报告的上午、下午场。

大会报告-上午场

报告嘉宾


吴志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

题目:智能规划课题研究及其新发现

报告首先提出我国800毫米降雨量的分布线在20世纪90年代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近20年来,该条分布线直逼黄河流域,而根据团队研究数据显示,到2030年左右,这条分布线会到达东北地区,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水系快速变化的时期,风景园林界也正面临着这一宏观变化。介绍了吴志强院士团队参与的长株潭中央绿地公园、兰湖兰溪、北京城市副中心、宁波院士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和国际会展消费片区等创新实践项目,以绿色创造美好生活,正是“一绿遮百丑,一绿皆美好”。团队提出了CITY-CQ(城市碳商)概念和其“品字形”理论模型,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碳排量/城市碳汇量”。研究了全球设立碳中和、净零、气候中和目标的69个国家和地区及其700个城市的相关数据,并进行CITY-CQ全球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排行,还分析了自2022年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乌克兰城市的环境变化情况,以及中国各城市建成区碳排量空间分布等。智能化信息为风景园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景观已经不仅停留在传统的微观层面,还包括宏观层面;景观设计不仅是感知,还有理性的思考。大数据引进之后对景观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风景园林学科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是蓝绿相接,从浅绿到深绿,再到只此青绿、蓝绿中国,以期让祖国的河山更加美好。


詹姆斯·海特(James Hayter)

原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主席

题目:风景园林中的交流与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海特主席首先简要介绍了IFLA的会员情况、合作组织与使命责任,以及奠定了他风景园林职业生涯认知基础的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教育经历。从英国回国以后,面对气候环境与欧洲完全不同的澳大利亚景观,他开始重新理解和认识土地,并从18世纪英国的作家和园艺师雷普顿的著作中理解场所精神的意义,批判现有城市景观的同质化问题。提出风景园林师应具备的8项思维能力,以及世界范围内将推动风景园林实践的主要趋势,包括针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行动;加强粮食作物的地方性生产;探索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多方合作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聚焦疫情后的城市核心区;弹性工作时间及专业技能短缺。分享了TONSLEY创新开发区这一重度污染场地改造项目,在这个项目中,风景园林师通过设计手段理清了历史遗产脉络,保留了场地特有的要素,对于占地11公顷的厂房进行了城市森林再利用设计,将自然引入室内,使用可持续材料。最后指出,风景园林具有强大的当代叙事性,面对聚焦气候行动、将自然引入城市、创造更加道德公平的空间的要求,需要全球范围内的从业者共同应对。

王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题目:传承千年历史文化,开创未来城市新局

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规划师的主要工作是造新城、扩大老城,将生活环境人工化,而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就是将高度人工化的环境自然化。2022年恰逢中国名城保护四十周年,从名城保护理念溯源、主要成就等方面回顾四十年名城保护历程。强调新时期对历史文化保护提出了新要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建立需要把握内涵和层次,识别价值和载体,明确方法和路径,如系统保护传承、整体保护展示、分类保护利用等。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以“三法两条例”为骨干的历史文化保护法律法规体系。2021年8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要转变原有思路,立足全国一盘棋,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要坚守保护底线、坚持保护优先,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要创新活化利用,融入城乡建设,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讲好历史文化故事,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意见》的分期落实建议为:到2025年摸清家底、体系初建,到2035年体系建成、深耕细作,到2050年弘扬发展、全面复兴;《意见》的近期工作重点为:推进保护对象名录拓展,加强保护利用传承,完善保护管理机制。过去40年在几代规划人的努力下,形成了名城保护制度,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保护了大量珍贵的遗产,在延续历史文脉、保护文化基因、塑造特色风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其要义之一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文化传统,共同创造人与天调、和谐共生的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

主持人

高翅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监事长


大会报告-下午场

报告嘉宾

李雄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题目:产学研一体化推进风景园林高质量发展

报告首先分析了风景园林“产”“学”“研”的内涵与现状。“学”方面,针对已颁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梳理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发展演变历史及风景园林学科体系发展演变历史,阐述了风景园林教育的基本情况。面对风景园林研究生专业教育的新形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进一步凸显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地位,发展专业学位成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及新契机。专业学位的发展与未来风景园林师的职业制度相衔接,要求风景园林人才具备专业知识能力、道德伦理修养和统筹协调能力,并作出了“锐意进取、守正创新;建章立制、规划引导;面向需求、主动求变;多方合作、协同发展”的呼吁。“研”方面,目前国内风景园林学科聚焦各领域、多维度的研究,愈发科学化、精细化、模型化,但也存在研究选题理论与实践关联性不够、研究方法对从业人员可懂度不高、研究成果缺乏在风景园林实践中广泛应用等问题。因此,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应积极响应风景园林研究生专业教育新形势,需要从其6个专业领域予以深入。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5个特征,党的二十大为风景园林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行业主管部门对风景园林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新一届常务理事会也制定了风景园林行业发展方向,都为风景园林“产”的发展起到指引作用。最后,从产学研一体化的视角,探讨了全面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碳中和背景下风景园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阐述了风景园林高质量发展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和价值。

周岚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题目:新时代城市园林绿化的多元功能与价值发挥——基于2021江苏倡议和2022江苏共识的实践与思考

报告指出,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人口密集、经济密集、城镇密集,发展强度高、资源环境约束大的省情特点下,江苏省人居环境改善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在当代环境中传承和弘扬江南园林精神。江苏形成了以“美丽宜居城市”和“特色田园乡村”为目标和抓手,推动美好江苏城乡建设的系统思路。经过行业多年持续的努力和省市政府的积极推动,江苏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高,支撑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并取得多项重大成果。基于对江苏古典园林营建智慧的挖掘和国内外园林绿化实践的研究,江苏省先后发布了《新发展阶段城市园林绿化·江苏倡议(2021)》和《共建绿色健康人文的城市家园·江苏共识(2022)》,聚焦绿色、健康、人文,提升风景园林行业的社会认同,以生态智慧守护绿色家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园林绿化价值的发挥体现在高密度地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空间,绿色开放空间——普惠性、均好性、共享性,人文品质——人本关怀、文化意趣,生态文明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色发展——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几大方面。城市园林绿化的新价值内涵包含以下七点:1)修复城市生境、维育绿色家园的生态价值,2)增强城市韧性、提升灾害应对的安全价值,3)普惠民生福祉、增进公共交往的社会价值,4)促进户外运动、疗愈都市身心的健康价值,5)延续城市文脉、体现时代精神的人文价值,6)串联城市美景、彰显城市特色的美学价值,7)营造诗意场景、激发商业潜力的经济价值。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应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通过创新实践,发挥更复合的功能、创造更多元的价值,推动建设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

朱祥明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题目:城在园中、林廊环绕、蓝绿交织——从绿化面积到生态空间的观念转变

报告从时间轴线看上海的城市园林绿化发展,从“见缝插绿”到“规划建绿”,再到“城在园中”的城乡生态空间体系,这种从“绿地面积”指标到“生态空间”的规划,不仅是“尺度”的变化,更是观念的变化。针对上海超大城市发展特征,要进一步延伸生态空间的内涵,强调复合性的特征,将国家层面所定义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中的绿地均纳入生态空间范畴,涉及近海海域、林地、绿地、河湖、水系、湿地、耕地等各类生态空间要素。面对“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上海需要借鉴伦敦、巴黎、慕尼黑等世界同类型城市的经验,制定上海城市生态空间的建设目标,其中,生态网络规划思想尤为重要。“景观都市主义”的理念,虽然为绿色生态引入城市作出了贡献,但也只是局限在城市的层面。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面看待城乡区域的生态、生活、生产的联系与协调,这种思维对于现阶段的城市更新、城乡一体化、特大城市生态空间的统筹协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现阶段我们思考的范围应该是国土空间、生态系统、城乡一体,风景园林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空间。对标国际,上海制定了四大措施以建设“城在园中”的城乡生态空间体系,包括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一城“千园”建设工程,以及五个新城绿环规划,以期完善体系构建与品质提升,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城市环境面貌,建设与卓越全球城市总目标相匹配的、富有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生态空间。

成玉宁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教授

题目:蓝绿空间融合发展规划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发展开始从增量时代迈入存量时代,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发展是存量时代城镇建设新的目标导向。蓝色空间和绿色空间是城乡建成环境的生态系统,同时也是最具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蓝色空间是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域空间和人工建成的水文环境;绿色空间是指城乡绿地和植被的生态特征。过往的规划模式使我国的城市建成环境蓝绿空间具有城市下垫面改变自然水文过程、蓝绿分离加剧城市旱涝分离、绿地与人争水加剧水资源短缺、蓝绿相对独立的规划管理模式等特征和问题。重塑蓝绿空间的系统性需要从重塑城市蓝绿空间协同机制、建成环境蓝绿均衡分布需求、蓝绿协同分布优化时空效应几大方面入手。系统剖析了蓝绿空间融合的生态逻辑,即城市蓝绿系统与秩序的重组和优化、基于定量耦合的蓝绿时空优化机制、提升建成区韧性优化蓝绿空间结构、让自然做功改善城市环境生态过程。提炼出人居环境蓝绿融合规划的四个基本步骤为:蓝绿本底的解译模型—蓝绿融合的生态格局—基于蓝绿融合的规划—优化城市生态与形态。最后总结了蓝绿空间融合的规划方法为:一是孪生环境支持蓝绿生态系统问题诊断;二是定量研究引导精细化蓝绿规模与分布;三是双重校验调整蓝绿分布,提高生态效能;四是优化用地模式,建立蓝绿融合实施策略。存量时代的城市发展方向迫切需要探索城乡人居生态环境结构优化与品质提升的方法与技术,切实做好“蓝绿空间绿融合规划”是城乡生态环境提质的核心。

陈发棣

南京农业大学校长、教授

题目:发展菊花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报告指出菊花作为原产我国的十大名花、花中四君子之一,以及世界第二大鲜切花,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花卉之一,兼具观赏、茶用、食用价值,是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国家战略和支撑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花卉。建立了“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收集保存各类资源5000余份,保存数量居世界首位;培育了400余个新品种,包括系列绿色切花菊、系列兵乓球型切花菊、系列风车型切花菊、系列稀有花色切花菊、系列托桂花型切花菊、系列切花大菊、系列自然成球性盆栽多头小菊、匍匐型地被菊、食用菊和茶用菊等。产品生产、衍生品开发、乡村旅游带动和精准扶贫是菊花的产业开发与三产融合的重要体现。其中,产品生产包括切花、盆花、组合盆栽、造型菊、功能性菊花等;衍生品开发包括菊花酒、菊花食品、菊花茶、菊花口红、菊花药等。菊花新品种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应用,推动了我国菊花品种更新,同时在江苏、湖南、贵州等地建成菊花主题休闲旅游基地20余个,创建了“品种+产品+旅游”一体化的“南农菊花”推广模式,弘扬了菊花文化,打造的菊花经济更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朱育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教授

题目:调天OR天调?——当代风景园林设计美学与伦理建构

报告认为美是大善,美学是哲学的分类,而审美是一种价值判断。美和好是相对来看的,理想世界的样貌对人类来说大体是美好的。风景园林学属于设计美学,风景园林设计美学的伦理要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几大方面去看。《管子‧五行》说:“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中国具有独特的人-人与人-天的伦理关系格局。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风景园林设计是一种控制的预设,通过补强与布局来服务于人的理想世界。自然类型分为第1自然-原生自然,第2自然-生产自然,第3自然-模仿自然,第4自然-弃地自然,而园林就是一种理想世界模板,是人造的理想自然。风景园林演变的时空逻辑包含农业时代基于生产的改造世界、古典时代有限的经典样式、折衷主义时代的全球化样式等。最后,报告以河南三门峡市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为实践案例,探索美美与共的风景园林设计途径,指出美是永恒的向善,美也赋予风景园林永恒。

沈守云

湖南省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

题目:荆楚风景,吾道南来

报告说道:“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2018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会见来华进行非正式会晤的印度总理莫迪,并共同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总书记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几千年荆楚文明的历史,以自然为主体的风景载体,孕育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受到荆楚美丽的自然风景与蕴含其中的山水思想的熏陶与感染,孕育出了多位著名的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军事家。中国理学思想从湘楚奠基于荆楚风景山水思想,以“诚”字为核心。有鉴于此,荆楚风景,吾道南来。最后沈教授表示,在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期待以理学思想为基础,将荆楚文化、与自然和谐融洽的荆楚园林思想,以及湖南的地域文化和湖南风情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为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主持人

王磐岩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大会报告之后,本届年会还将举行生态基础设施、城市风景园林、乡村风景园林、园林植物、青年学术创新5个分会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风景园林与高品质生活、风景园林与绿色低碳发展、风景园林管理、风景园林工程、风景名胜与文化景观、风景园林文化与美学、设计施工一体化、城市生物多样性规划和治理9个专题论坛,国土景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设计、园林城市三十年、风景名胜区制度四十年、风景园林与长江大保护、风景园林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风景园林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风景园林与长株潭发展、风景园林标准化9个特别论坛,敬请关注持续报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